首页 - 神途礼包 > 复仇女神号,驶过英国殖民史的传奇15年

复仇女神号,驶过英国殖民史的传奇15年

发布于:2024-10-30 作者:admin 阅读:92

1840年3月9日凌晨2点,拉满风帆、燃足蒸汽的复仇女神号战舰航行在康沃尔北部海岸,船员和乘客们经过一日的漫长奔波早早进入梦乡。

突然,测深员监测到陆地就在前方不远处,而此时,船仍在全速前进!

尽管大副佩德立即下令向右转舵,收起风帆,一切还是太迟了。随着一声巨响,复仇女神号结结实实地撞上了暗礁:

“它猛地停住了,船头翘到空中,明轮徒劳地在水中搅动。”

船头之一个水密舱壁的前面被撞了一个大洞,右舷的一层外铁壳被割开,下层甲板的木枕被迫向上拱起,支撑它们的大螺栓已经脱落,仓壁的下板则严重弯曲,之一个舱室正在进水。

当年,有多达600艘英国船只因失事葬身海底,复仇女神号会成为其中之一吗?

学者安德里安·G. 马歇尔在《复仇女神号:铁甲战舰与亚洲近代史的开端》一书中重现了这一惊险场景。万幸的是,复仇女神号没有酿成1912年泰坦尼克号游轮沉船的惨祸,尽管大洞紧紧地扣在岩石上,但没有海水渗入船内。

水密舱壁挽救了复仇女神号的命运!

作为之一艘有着真正防水密闭舱的铁壳船舰,复仇女神号在千钧一发之际充分展现出技术革新与设计迭代的价值。

自此,复仇女神号在跌跌撞撞中开启15年的传奇生涯。

屡立战功:风光无限的15年

复仇女神号由荣誉东印度公司出资、莱尔德造船厂制造,是一艘为战争而精心打造的铁壳蒸汽战舰。

船上不仅装载有两门32磅的大炮和五门6磅炮弹的厂黄铜炮, 还有许多其他枪支弹药,武器装备不时更换以适应各种战事需要,可谓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顶级配置”。

各方面装备领先于同时期其他蒸汽战舰的复仇女神号,在其服役期间的之一场战役——之一次 *** 战争中出尽了风头。

事实上,复仇女神号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尽显威风:在工业技术和军事武装力量全面落后的亚洲沿岸军民眼中,这艘体型庞大、拥有罕见铁壳和蒸汽装备的战舰有如“天外来物”,让人又惊奇又惧怕。

1841年2月25日,复仇女神号与其他战舰一起搭载彼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部队登上虎门的上横档岛,大肆屠杀中国士兵,攻占珠江两岸的所有炮台,火炮或是被填塞,或是被移除,房屋尽毁。马歇尔如是还原当时的场景:

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火炮队发射数百发大炮,朝炮台上一群缺乏训练、毫无还手之力的士兵轰击,寂静的天空响起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和爆炸声,火光冲天,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那场战役中,至少500名清军将士阵亡,1300名中国士兵沦为俘虏,而英军仅有8人受伤,1人战死,复仇女神号毫发未损。

大胜之后,复仇女神号趁热打铁,率领7艘小船组成“轻巧小分队”溯江而上。对黄埔南的一处炮台展开狂轰乱炸:

复仇女神号率先开火,清军随机反击,复仇女神号被击中了好几次,一枚子弹差点穿破蒸气室,一名英勇的中国军官朝霍尔连发四箭,但都被霍尔成功闪避。

尽管中国军士已足够英勇,但远远落后于敌方的军备力量不足以支撑他们抵挡武器精良的复仇女神号,英军没有受到太多挑战就取得胜利,不仅攻下炮台,还一把火焚毁了林则徐麾下的剑桥号,爆炸声响彻天际,甚至在广州都能听见

复仇女神号有如一个“小恶魔”,与其他英国战舰一道,在中国东南沿海疯狂炮轰、无间配合,为英国人打开中国这一巨大资本市场的同时,给中国人带来了苦难的开始。

胃口大开的大英帝国并未满足于此,先后入侵印度、缅甸、文莱、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疯狂攫取利益,而复仇女神号在其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随英军征服印度信德地区、占领纳闽岛、出使暹罗,参加第二次英缅战争,见证英国总督詹姆士·布鲁克对沙拉越的殖民统治确立和扩张。

跨越了半个地球的复仇女神号在亚洲战场出尽了风头,犹如一个所向披靡的“战神”,所过之处皆成涂炭,为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立下了赫赫战功,铁血征伐让亚洲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1841 年1月7日, 复仇女神号和其他船只在安臣湾击毁中国战船)

九死一生:惊心动魄的15年

如果说,复仇女神号在亚洲战场的神勇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强大的军事能量,那么,它与恶劣自然环境的英勇搏斗则充分发挥了其性能的稳定性。

遇浅滩、触暗礁、在狂风暴雨中偏离航线,复仇女神号服役的15年里,数次遭逢大自然的残酷考验,总在沉船的边缘“疯狂试探”。

要知道,首航即遭遇意外搁浅仅仅是“渡劫”的序幕。

无数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中,当属7月南非沿岸与骇人风暴的抗争最为惊险。

1840年7月14日,复仇女神号顶着越来越强劲的西北偏北风取道非洲和马达加斯加的莫桑比克海峡,可仅仅过了一天,军官们惊恐地发现,气压计的数据急降至28英寸,飓风来袭,恶浪滔天。

复仇女神号船型低矮扁平,在翻涌的风浪面前瞬间失去凛凛雄风,宛如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无助地流荡在风浪之中,而船上的人们都和这艘船一样,只能任凭大海摆布。

剧烈的颠簸早已让每个人筋疲力尽,打击却远不止于此。

凌晨3点,突然传来一声巨大的撞击声,一个大浪不偏不倚地刚好打在左舷上,船突然打横侧对风浪,翻船近在眼前!

千钧一发之际,船挣扎着扭直顺风而行,堪堪躲过致命一击。

死里逃生的船员们没来得及松一口气,很快就发现整艘船正在裂开:

右侧明轮裂成两块, 其中一块几乎断开,在水中吃力地前行。明轮的旁边,就在船舷突梁的前面,有一条约2.5英寸的巨大垂直裂缝,使得边缘凸出大约2英寸,在侧边留下一个大裂口。暴风雨仍在肆虐,这条裂缝越来越大。整艘船正在裂开。

屋漏偏逢连夜雨,好不容易抢修和安装好明轮,强劲的东北风裹挟着巨浪再次突袭这艘伤痕累累的船舰——狂风与每天流速超过50英里的强劲洋流汇合,引起海水在船后剧烈地翻滚,有时舵完全露出水面,船首斜桅也被淹没。

裂缝开始变长,船身两侧海水不停倒灌进来,左舷锅炉的火炉也被损毁难以使用。船上每个人都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中,夜以继日地抢修这艘船。司炉几乎宣判了复仇女神号“死刑”:

“船长,你还能笑得出来,你根本不知道铁的特性。你怎么知道呢?一旦开裂,就像现在船身两侧一样,裂口将继续扩大,没有什么能阻挡得住。”

这艘首次远航的铁甲战舰被迫在强劲的飓风中接受性能的严峻考验——木质甲板的稳定性,船上的55个人远离陆地,孤独地抗击风暴。船长霍尔后来在写给皮科克的一封私人信件中还原了当时的绝望心情:

“船上没有几个人期望还能活着到达海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很难形容自己的心情——实在糟糕透顶。”

好在,霍尔是一个果决的船长,往往能在每一个即将沉船的危险关头做出关键决断,力挽狂澜:他先是敏锐地判断出移除明轮叶的隐患,随即下令将铁条拧到每一块第二层甲板下面,沉着指挥船员们在风暴中抢修破损的战舰。

终于,复仇女神号在两周后驶入圣玛利亚半岛,抵达新生。

不期而至的海上风暴无疑是船舶的共同噩梦,威风如复仇女神号,同样无法左右大海的喜怒无常。在其服役的15年里,充满了与大自然惊心动魄的搏斗历险,扛过无数个沉船的危难关头。

数次“虎口脱险”,复仇女神号依凭的不只是运气,更是过硬的技术实力——以蒸汽为动力、以铁甲为装备、配备水密封舱,是工业革命成果的集中展示,诚如《华尔街日报》所言:

蒸汽和钢铁对大英帝国的影响全体现在这艘船上,在每一个螺母和螺栓上。

(从英国前往中国的航程中,复仇女神号在好望角附近的狂风中顺风平稳前行)

驶向未来:开拓历史的15年

一个半世纪之后,当我们回望复仇女神号的命运轨迹,会发现,之一艘绕过好望角的铁壳蒸汽船在近代史中扮演了开拓性的角色。

复仇女神号并非之一艘铁壳船,早在1834年就有四艘小铁壳明轮船被拆卸送往印度,并在那里进行组装,它们被称为“皮科克铁鸡”,而与复仇女神号同时锻造的铁壳蒸汽战舰们则多被分装至东方才投入使用。

复仇女神号的开拓性在于:它没有借助其他交通工具及其他外力,而是自己航行前往东方。这一开创性的航程标志着海上蒸汽航运的转折点,其良好的试航和战斗结果成为19世纪40年代英国皇家海军订购大批铁壳船的主要依据。

我们对无敌战船的想象往往是不易活动的庞然大物。然而,复仇女神号却是个灵活的“巨怪”。尽管在彼时同类船只中体积更大,并装载着众多大炮,但复仇女神号可以在狭小的河道上利落航行。

英军攻陷黄埔后,大炮直指广州,于是,复仇女神号受命悄悄离开澳门的锚地,拖曳两艘小船,在敌占区充满危险的浅河水道成功辟出一条直接通往珠江的全新航道,同时还摧毁3处军屯驻地,打垮6个炮台,击毁9艘清军战船,毁坏115门大炮。

正如伯麦后来告诉印度总督奥克兰勋爵的那样,这艘船表明:

“只要我们认为合适,大英帝国的旗帜就可以随时随地在这些内陆水域升起。”

复仇女神号之所以能在河道上如履平地,是因为其独特的平底船架构:这艘低矮的船舰又长又窄,船尾方方正正,底部平、吃水浅,非常适于河道航行。

此外,这艘铁壳船不是一般的牢固,与木船相比,它不易受损,防水舱可以使它承担更多风险。

静能泊于海湾威慑四方,动能深入内河开辟新航线,装载能力强大又不失灵巧敏捷的复仇女神号无疑是一个令对手胆寒的“全能王者”。

(皇家东印度公司的蒸汽船复仇女神号)

无数个惊险又高光的瞬间,一点点铺就这艘传奇战舰的辉煌生涯。

马歇尔在《复仇女神号:铁甲战舰与亚洲近代史的开端》 一书中,通过信件、报道等大量一手资料的梳理和归纳,生动再现了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多方位复现了复仇女神号的航迹,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这艘传奇战舰的辉煌一生。

复仇女神号载乘着大英帝国海外殖民的勃勃野心“一路开挂”,无论是面对瞬息万变的恶劣海上环境,还是投入骇浪惊涛的战争,这艘坚硬的铁壳蒸汽舰均体现出其无与伦比的性能和强劲的战斗力。

从入海起航到退役拆除,复仇女神号服役的15年,是工业革命成果不断涌现的15年,是维多利亚女王逐渐走向执政高峰的15年,也是亚洲一步步陷入帝国殖民统治的15年。

乘上马歇尔的文字之船,让我们一起重历一百多年前的铁甲传奇。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