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途资讯 > 任天堂向微软谷歌看齐 下一代NX游戏机能与电视对接

任天堂向微软谷歌看齐 下一代NX游戏机能与电视对接

发布于:2024-02-19 作者:admin 阅读:123

任天堂计划在2017年3月发布下一代游戏机NX,现在业内已经传出关于这款新产品的详细配置的传闻了,从这些传闻来看,任天堂显然是想向微软和谷歌看齐,选择统一平台的战略。

据最新传闻称,NX会是一款像任天堂3DS那样的便携式游戏机,但它却能像Wii U那样与电视机对接,利用电视机的大屏幕来玩游戏。

这听起来有些奇怪,因为这跟之前的有些报道是冲突的。之前有报道称,NX可能会搭载定制版系统,而且最终推出的正式产品将与任天堂以前推出的所有游戏机产品都不一样。

任天堂为什么选择走这条路呢?借用前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Steve )的话说,归根结底就一个原因:“开发商,开发商,开发商。”其实这也正是当前技术行业的大趋势。

衰落的超级大鳄

任天堂以前曾经是电子游戏领域的超级大鳄,但是现在不是了。

Wii U游戏机已经坐实了失败者的名声,这款游戏机上市已有近4年的时间,但是全球销量只有1330万台。3DS的情况稍好一些,全球总销量达到了5980万台,但是这也只达到了前一代产品即任天堂DS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任天堂DS是公司历史上最畅销的产品,全球总销量达到了1.549亿台。

照这样看来,任天堂已经陷入了一个死亡漩涡,而且它很难从中摆脱出来。

虽然3DS和Wii U均得到了任天堂历史上制作更优秀的游戏产品的支持,但是对于第三方游戏开发商来说,这样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缺乏开发商的支持或者说缺乏配套游戏的支持正是导致用户们抱怨满腹的更大因素之一。

任天堂每年只能提供一两款最畅销的游戏,它需要第三方开发商持续稳定地输送优质新游戏来吸引新用户和留住老用户。

但是任天堂游戏机的销量这么低,第三方开发商不愿意花费精力将他们的游戏引进任天堂的平台。而没有优质游戏的支持,消费者就不愿意购买更多的游戏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索尼和微软Xbox则欣然瓜分了任天堂在主流市场让出的份额,让它们自己成为第三方游戏工作室比如“使命召唤”和“侠盗飞车”的首选平台。

与大象共舞

这就是任天堂选择统一平台战略的原因,也是为什么NX既是一款便携式游戏机又能与电视机对接的原因。

索尼和微软已经牢牢地把持住电视游戏机市场,任天堂要想夺回失地,必须展开一场攻坚战。

但是便携式游戏机一直是任天堂的强项,它在这个领域的优势可以一直追溯到之一代Game Boy游戏机。虽然任天堂3DS的销量不如任天堂DS高,但是仍然比索尼 Vita便携式游戏机卖得好,后者的全球总销量大约为1420万台。

这意味着,任天堂在便携式游戏领域仍然能够轻松争取到一线游戏开发商的支持。在便携式游戏领域,任天堂的名气更大,记录良好。这意味着任天堂可以凭借这一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争取到便携式游戏开发商支持的同时,它的电视游戏产品库也会慢慢充实起来。

开发商不用费心去做额外的工作。只要开发出支持便携式游戏机的游戏,它们就能在电视机上运行。如果任天堂能够搭上的快车就更妙了,因为开发商们已经能够轻车熟路地开发游戏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清除了为NX游戏机开发新游戏的障碍。

一旦这些新游戏开始吸引新用户,它的惯性效应就会慢慢发挥出来。支持NX游戏机的游戏越多,购买NX游戏机的消费者就越多;NX游戏机的用户越多,开发商为NX游戏机开发的游戏就越多。这样就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

统一平台战略与多平台并进战略孰优孰劣

任天堂的做法其实跟微软和谷歌的做法是一样的。随着手机、PC和平板电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些公司想把不同的平台整合在一起,打造出一种统一的平台。

由于人们想用不同的方式来使用他们的设备,但是他们并不关心基础的操作系统,他们只关心他们能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应用或游戏。

微软借着 10系统的发布推出了全新的 应用标准,即只要是为平台开发的应用,就可以在基于系统的任何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PC上运行。通过这种方式,微软就能聚集到开发商无法忽视的大量用户。

微软首席执行官纳德拉(Satya )去年就说过:“对于开发商们来说,他们只为用户开发应用才是最基本的事实。”

同样,谷歌也在努力将和整合在一起,希望打造出一款兼容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统一操作系统,以帮助它赢得更多开发商的支持。

相比之下,只有苹果仍然坚持着多平台并进的战略,它仍然保留着4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即MacOS、iOS、tvOS和,而且它暂时并不打算将它们统一整合起来。

到底是统一平台战略更好,还是多平台并进的战略更好,或许等到任天堂NX正式推出之后就可以见分晓了。即便任天堂能够将统一平台转化成一种优势并且扭转落后的局面,它仍需继续努力来证明统一平台战略才是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