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途资讯 > 【快资讯】

【快资讯】

发布于:2024-10-13 作者:admin 阅读:155

词语叠用:好的好的、没事没事、okok。

无论是语言的通货膨胀还是文字讨好症背后都有同样的原因:

之一,营造“你好我好大家好”氛围的必要性。

线上交流成为了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常态形式,可隔着屏幕我们无法看到对方的表情和姿势,所以无法确认对方态度。通过这些约定俗成的通胀语言,就可以维持最和谐的氛围,避免误解产生。

你:老师辛苦看看~

对方:嗯嗯好的宝子,辛苦(玫瑰花)

于是事情就顺利推进了。

第二,潜意识中的归属感。

掌握互联网话语体系的年轻人,是推动语言膨胀+讨好流行的主要推手。当参与创造和使用一种“新语言”时,我们会产生“我走在时代潮流前端”的心理,这种语言成为了代表年轻和先锋的象征,当我们使用这些词汇时就像在对暗号:咱们都是一个圈子的潮人~从而获得归属感。

无论是为了跟风、害怕被时代抛弃、表示自己先锋,身边使用的人一多,个体或多或少会受到感染,这种“约定俗成”也渐渐转变为日常表达习惯。

以上语言现象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

首先无法否认的是,语言膨胀带来了语言贬值。经济学上,通货膨胀往往带来价值贬值,语言上同样如此,这种贬值体现在两处:

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上

当我们长时间使用一种语言,就会养成“语言惯性”和“语言惰性”,即习惯用这一套语言体系评论所有事情。而当这套语言体系是互联网热词,特别是“概括性”热词,我们就会丧失表达的准确性与精准度,从而影响讨论的走向和深度。

例如,内卷,本意是无意义的竞争,现在却代表了一切和努力相关的情景。刻苦努力是内卷、积极进取是内卷,只要不摆烂就都内卷;pua,本意是精神控制的延伸,如今发展到只要是和批评相关事情,都要被归纳为“pua”。

“抽象”、“难评”、“无语”,也成了万能评价词,无论人做了什么复杂的事情,让人产生了什么复杂情绪,最后都可以用“真无语”结尾。

习惯用概括性热词回答一切后,表达能力会在无形中消解,形成:离开这些词无法交流,越离不开越用,越用表能力越差的恶性循环。

语言传达的情感浓度上

当词语本身的力度被减弱,人们就需要使用更多或力道更大的词语表达相同意思。

例如,本来表达认可或满意只需要一个“好”字,现在需要跟进成:好的好的、非常好、超级好!才会显得不敷衍,无形中导致沟通成本上升,但是准确率却下降,我们需要在表达中过滤“杂质”才能得到真实感受。

相反地,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膨胀提升了沟通效率。

称呼、方式、节奏,都是沟通中会影响局面的小细节,但当大家都暗忖一个套路时,就会变得容易了。说白了:套模板就是好用。

不管对方职级,一律都“老师”,不管对方身份,一律都“宝子”,不用猜对方心情,看到“嗯嗯、~、好滴”那就没有撕破脸,起码能苟完这次合作。

所以这些现象到底是好是坏呢?

答案就交给大家结合生活自行感受了啦~毕竟交流的本质是准确传递信息、表达意图,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选择哪种表达方式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