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途资讯 > "思南书单·2023”正式发布:正榜、评委特别推荐榜、提名作品总目录

"思南书单·2023”正式发布:正榜、评委特别推荐榜、提名作品总目录

发布于:2024-07-02 作者:admin 阅读:97

写在前面的话

“思南书单”由“正榜”“评委特别推荐”“提名总目录”三个部分组成。

“思南书单·正榜”设“年度长篇小说”“年度小说集”“年度诗集”“年度非虚构”“年度人文社科(专著类)”“年度人文社科(文集类)”6个类别,每个类别收入3部原创作品,两部翻译作品,共计30部作品。2024年1月,思南读书会和《思南文学选刊》邀请21位评委对2023年首次出版的图书进行推荐。这21位评委分别为作家、当代艺术策展人、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专家、翻译家、社会学家、文学评论家,其中不少评委身兼多重身份。我们希望多元的视野、知识和兴趣能在一起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21位评委经过初选提名、现场讨论、终评投票等环节,从163部提名作品中选出36部作品(因出现多部票数相同的作品,故实际入榜作品为36部。)

达成共识,同时也意味着对“少数”和“偏爱”的抑制。或许某些卓越的洞见就消失在修正分歧的过程中。所以,为了充分尊重评委的个人判断,在投票产生“思南书单•2023•正榜”以后,我们邀请评委每人推荐若干部个人特别激赏却最终未能进入正榜的作品,它们组成了“思南书单•2023•评委特别推荐榜”。我们希望这份推荐了23部作品的“遗珠榜单”在知识、视野、趣味上的丰富性能够与正榜书单的共识性形成互鉴。

“提名作品总目录”共163部,是评委知识、趣味和视野的汇总。“正榜”和“评委特别推荐榜”只是阅读评价和书籍传播的一种方式,并不能决定阅读和书籍的最终命运。我们希望这份提名作品总目录能给读者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阅读参考。

思库出品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铁路与中国转型》获年度人文社科(专著类)翻译提名奖。

思南书单 · 2023 · 正榜(36部)

正榜榜单

年度长篇小说

中文原创:

李宏伟,《信天翁要发芽》,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9月

颜歌,《平乐县志》,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10月

吕晓宇,《水下之人》,大方|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8月

翻译: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魔术师》,柏栎译,群岛图书|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4月

[美]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无尽的玩笑》,俞冰夏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

[美] 李翊云,《我该走了吗》,张芸译,群岛图书|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11月

*后两部票数相同

年度小说集

中文原创:

顾湘,《老实好人》,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10月

韩松落,《春山夜行》,译林出版社,2023年2月

金特,《冷水坑》,铸刻文化|单读|副本制作|中译出版社,2023年10月

费滢,《天珠传奇》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年4月

王苏辛,《再见,星群》,译林出版社,2023年8月

*后三部票数相同

翻译:

[意]普里莫·莱维,《奥斯维辛:寂静的城市》,陈英、孙璐瑶译,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7月

[哥伦比亚]阿尔瓦罗·穆蒂斯,《海洋与大地的故事》,费颖婕译,大方|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9月

年度诗集

中文原创:

胡续冬,《一个拣鲨鱼牙齿的男人》,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9月

夏宇,《夏宇诗集六种加一》,新行思|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9月

王计兵,《赶时间的人: 一个外卖员的诗》,真故图书|台海出版社,2023年2月

翻译:

[美] 詹姆斯·赖特,《再度唤醒世界:赖特诗选》,厄土译,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10月

[智利]尼卡诺尔·帕拉,《反诗歌:帕拉诗集》,莫沫译,磨铁读诗会|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3月

年度非虚构

中文原创:

杨苡,《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译林出版社,2023年1月

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4月

黄昱宁,《小说的细节:从简·奥斯丁到石黑一雄》,单读|铸刻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

翻译:

[英] 詹姆斯·鲍斯威尔,《约翰生传》,蒲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4月

[美]沈恺伟,《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于是译,2023年10月

[美]简·赫斯菲尔德,《诗的九重门:如何进入诗歌的世界》,邓宁立译,纸上造物|商务印书馆,2023年11月

[意] 卡洛·罗韦利,《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王子昂译,磨铁·文治图书|企鹅兰登|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4月

*后三部票数相同

年度人文社科(专著类)

中文原创:

陶然,《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辽宁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

黄梅,《奥斯丁问题 : “方寸象牙”上的群己之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0月

梁展,《帝国的想象:文明、族群与未完成的共同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8月

翻译:

[法]弗朗索瓦丝·拉沃卡,《事实与虚构:论边界》,曹丹红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2月

[美]林郁沁,《美妆帝国蝴蝶牌:一部近代中国民间工业史》,陶磊译,光启书局,2023年6月

[美]保罗·斯塔尔,《美国医疗的社会变迁》,史文轩、许朗宁、闵云佩译,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8月

*后两部票数相同

年度人文社科(文集类)

中文原创:

杨国强,《两头不到岸: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1月

唐诺,《求剑:年纪·阅读·书写》,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年10月

巫鸿编著,《艺术与物性》,上海书画出版社,2023年5月

翻译:

[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电台》,王凡柯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7月

[英]西蒙娜·薇依,《工厂日记》,王天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

评语

长篇小说·原创

《信天翁要发芽》

李宏伟/著

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9月

吴雅凌:以城市为名的公共剧场,历史中人轮番亮相。市民吟唱赞美诗,市民代表议尊号,某个被判贝壳放逐的死灵魂上来对驳,拆解前两场戏所建构的一座城市的神话和历史。终场机器降神,众生的卖力表演还原为人在天地间的劳作。一出大戏,大过没有名字的每个人,大过没有名字的城市本身。在叙事与思辨的角力下,小说涉及话题包括不限神话与仪式、秩序与即兴、斗争与教化、历史的应然与本然,或一张地图的正与反……折了翅膀的信天翁在开场报幕,寻找一种新语言的可能,是承接现代诗人在荒原的自我认知,还是响应古典剧场运作,在戏说中拨动古往今来共同体生活的心弦?在言辞的迷宫里,每一个“来孚”的灵魂深处豢养着什么神兽?

《平乐县志》

颜歌/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10月

王晴飞:《平乐县志》有着颜歌一贯的对凡俗生活的热烈,以略带调侃而又有几分夸张的口吻讲述“平乐县”的故事,小城男女的悲欢离合,升迁与坠落,调侃中包含着轻快的趣味,也是对人性弱点了然于胸后的包容。在形式上,小说以县志办(副)主任的日记倒叙为经,以陈地菊的婚恋交友为纬,铺展出平乐县历史与现实的风俗图卷。故事叙述者与“平乐县”若即若离,有几分亲切的温暖,又有一些疏离的嘲弄,仿佛没有判断,然而于“哈哈一笑”的轻松态度之下,终究难免流露出与故乡难以契合的感伤。小说里,陈地菊的两段感情,一段使她从外面的世界回到家乡,一段使她再度出走,而且是走向更远的“澳大利亚”。除了逃离,小城青年还能怎样与故乡相处?这仍然是一个问题,也是《平乐县志》热烈背后的感伤所在。

《水下之人》

吕晓宇/著

大方|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8月

方岩:2069年,一场世界性的大规模战争结束后,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的一位访问学者在图书馆里发现了一份私人日记。它是2014年入学的一位青年学子L留下的,内容主要是他在牛津求学时光的片段。围绕这份在当时不亚于“文物”的纸质记录,发现者(叙事者)“我”为了复原L复杂的人生经历,展开了一场长达数年的“考古”之旅。然而,L的日记并不仅仅只关乎自身,还保存了许多与同学、朋友日常相处的记忆。所以,在如文物般重见天日后,这份日记竟散发出某种奇妙的叙事光韵:一群不同国家、种族、身份、阶层、知识背景和职业志向的青年人在牛津校园、课堂、宿舍、街区、酒吧等日常空间中的冲突与交流,编织出一幅社会历史信息驳杂、生命力蓬勃的世界青年图景。于是,肇始于这份日记的“考古”之旅也就从解谜式的个人传记建构演变众声喧哗的群像描摹:相继从牛津大学毕业后,这群青年人散落于世界各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在理念与实践之间博弈,在隐逸与进击之间徘徊……一幅当代世界青年“壮游”图景徐徐展开。所以说,吕晓宇的长篇小说《水下之人》无疑是现实的、当代的。尽管有着一个科幻式的开头,当故事的焦点始终围绕2014年这样的现实年份时,他的意图也就一览无余:也只有假想在一个遥远的、不确定的未来回望,当下的生活洪流中那些被视而不见抑或是有意遮蔽的重要经验,才能以含有社会历史信息的记忆形态被审视。

长篇小说·翻译

《魔术师》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著

柏栎/译

群岛图书|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4月

朱绩崧:这是一部横跨60余年的鸿篇巨制,也是一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戏法”。作者科尔姆·托宾以纪实的笔调虚构托马斯·曼的精神世界,以小说的语态还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场景。托宾笔下的托马斯·曼,是一位“魔术师”,他能用“魔法”替儿子克劳斯“驱魔”,也可以用“魔法”让文字焕发生机,影响世人。托宾本人,又何尝不是一位魔术师?他走进动荡的年代,走进作家的内心,窥探优雅的外表下私欲的挣扎纠结,透视纷乱的时局中灵魂的遗世独立。

《无尽的玩笑》

[美]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著

俞冰夏/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

赵松: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创造的是无边的绝望之海,里面漂浮着看不到岸的不幸的幸存者。每个人的痛苦中都有绝望的黑暗故事,而他们的挣扎又总是近乎原地踏步的状态,厄运的海水随时会淹没他们……他们的意识像波纹般不断弥漫,仿佛期望以此延滞世界的崩溃,尽管多数无济于事。在文字深处,华莱士其实更像个诗人,那隐秘的诗意就像散落海里的孤岛,令读者保留了微薄的希望,不至于中途窒息。这是华莱士的《悲惨世界》和《神曲》,无论那些人物经历了怎样的炼狱,他都从未放弃过寻求个体灵魂自我拯救的可能。

《我该走了吗》

[美] 李翊云/著

张芸/译

群岛图书|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11月

朱绩崧:本书采用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主人公莉利亚为已故情人罗兰的日记增添注脚,形成阴阳相隔的时空对话。饱经沧桑、阅历深厚的莉利亚,以时而正经、时而调侃的语调,在日记的字里行间补充只言片语,品评罗兰的人生经历,填补男性记忆的“留白”。而莉利亚此举的初衷,是为了给外孙女、曾外孙女补全一段缺失的记忆,为了给亡故的女儿一个迟来的交代。娓娓道来的故事,诙谐辛辣的讥刺,在平添趣味的同时,烘托出一股被岁月稀释的淡淡的哀伤。

小说集·原创

《老实好人》

顾湘/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10月

梁捷:顾湘以一贯散漫而又严肃的态度,花费几年时间,陆陆续续写出《老实好人》。顾湘写得不快,但每一次都能给人带来惊喜,铅华褪尽,返璞归真,显示出一步一脚印的踏实内力。

《老实好人》写了十一个普通人的故事。顾湘极擅长描写普通人的生活,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复杂精神,不多也不少,最准确地描摹出他们的生活形态。这种朴实的写作,朴实的人物,朴实的情节,看似还有些笨拙,但传递出一种真正自由的精神。老实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多半不是褒义,但是顾湘赋予平凡生活以不平凡的意义,叙述一个人经历的各种痛苦和无奈,最终却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春山夜行》

韩松落/著

译林出版社,2023年2月

方岩:《春山夜行》中收入的作品分散于韩松落二十余年来的写作生涯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作家在语言、技艺、文体意识上的精进、拓展的过程。小说集收入了不少“少作”,这与其说一种勇气,倒不如说是一种行为艺术:那些颇具年代感的文本形态本身就是储存社会记忆、激发历史想象的一种手段。韩松落晚近的作品主要以西北城市为背景,聚焦三线厂职工及其后代的生存状况,在人的精神状态、生理疾患与历史症候、时代精神状况之间建立了复杂的隐喻关系,从被遮蔽的城市进程和历史发展中揭开了现实的另一种面相,为当下的单调城市想象和书写增添了非常重要的视野和维度。

《冷水坑》

金特/著

铸刻文化|单读|副本制作|中译出版社,2023年10月

赵松:金特笔下的东北,既不是那种被包装简化并娱乐化的东北,也不是互联网上各种姿态意义的东北,而是基于东北的现实复杂性、粗砺表象之下普通人的艰难处境和精神困境所做出的创作。这种创作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浓郁厚重的力量感和出人意料的穿透力,主要缘于金特对东北语言的运用与那些人物的生存状态、人格气息的自然契合。尤其是那种夹杂其中的被艰难痛苦激发出来的朴拙思辨意味,使得他的小说抵进了通常视角外的那些普通东北人千疮百孔的日常生活深处,层层撕掉了遮蔽悲剧性的各种常态合理化的外装,坦露出那些脆弱个体的近乎盲目的挣扎状态和支离破碎的精神世界。在这种宣泄般的叙事达到极致的时候,金特就像是在为那些早已轻易被遗忘或者说从未被注意的人们招魂,似乎也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或多或少地给他们以某种安慰。《冷水坑》至少能在证明东北的历史与现实复杂性的同时,提示了以东北为题材的小说创作的丰富可能性。

《天珠传奇》

费滢/著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年4月

吴雅凌:三个独立故事。上篇从我回故乡到我思古人,风行水上而处处志。下篇我成了无纸人在异国他乡,困穷而通。中篇极妙,世界的反景,戏说里的真,装死的庄子休误入骷髅地,反着映来《天珠传奇》书名来意的一种乡愁可能。凑在一处是戏仿历来流行文学搜奇志怪。分开,“传奇”遥指小说体裁的古名,而“天珠”永在逃逸的微妙中,书里仅得半颗在手,且是极有节制的仿品。在物的流转中,天珠是捉不住的瑟丝虫,是误吃了神仙二字的脉望,是转译自南舟日记的藏经阁的臭虫……用功于文献考据史料爬梳,捏住又分开恰好凑在一处的物事,更高明如游戏的小孩摆弄时间之棋。小说家的研究生涯拒绝进入一经建构就禁止提问的系统。好比妙手空空儿翻过一座荒山,一击不中即高飞远走。

《再见,星群》

王苏辛/著

译林出版社,2023年8月

王晴飞:人在自我生命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应该怎样从自我的世界里挣脱出来,学习与世界相处,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安置自己,是每一个年轻人都会遭遇也不得不遭遇的问题,《再见,星群》中的诸多篇目,可以看出一个年及而立的小说家对于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小说人物与情节都相对简单,更多地是向人物内心发掘,致力于发现怀揣着理想而内心不安的年轻人怎样在各种选择中丰富并完成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常常以现在的眼光打量过往,在纸面重新经历更年轻时的自己(在小说集的“后记”里,作者称之为“虚指的21岁”),使现在之我与“昨日之我”视域融合,努力看到更具整体性的世界,重新寻找将那些含义看似被耗尽而又普适的概念——如秩序、伦理、责任——的意义,在自我精神世界里重新赋予其崭新的价值。这并不是自我精神的退却,而是自我对世界的接纳,也是对自我的充实与完成。

小说集·翻译

《奥斯维辛:寂静的城市》

[意]普里莫·莱维/著

陈英、孙璐瑶/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7月

夏佑至:莱维1987年自杀后的四十多年里,他的大多数作品都被译成中文——一般是从英文转译,少部分直接译自意大利文。意大利文是莱维的写作语言。莱维一生中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意大利,当然,“二战”中他作为犹太人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这段时间,是显而易见的例外。正是这段看似例外的人生经验,构成了莱维写作的核心。也许应该更直接一点:作为犹太人在“二战”中被送往集中营的经历,是莱维写作的全部:既是莱维出发点,也是终极目标,既是莱维所有作品唯一的题材,也因此构成回响在他所有作品中独一无二的主题,并且反过来改变了莱维的一生:他的青年时代因此终结,活着走出集中营之后的40多年,不过这段经历的超长尾声,最终以自杀划上句号。

即使莱维在很长时间里是匿名写作的业余作家,即使是和其他从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写作者相比,莱维对同一主题和同一题材的不厌其烦的书写,也是很不寻常的。这种坚持不懈的书写的努力最终演变变成一个“莱维问题”,也即记忆、文学与历史到底是或应是何种关系?莱维问题超越了莱维经验:不光是奥斯维辛之后,还有古拉格之后,红色高棉之后,文革之后,柏林墙之后,911之后……

莱维著作的中译一本接一本地出版,当然也是一件颇不寻常的事,尽管并没有他的哪本书成为现象或话题。在欧洲文学的译介潮流中,莱维只是一条极不起眼的小支流,但的确有一种执拗的力量推动了对莱维的翻译、出版和阅读,使其稳定地流淌至今。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莱维在奥斯维辛经历的一切当然有震撼人心的长久力量,但他提出的问题可能更错综复杂,更能激发不同时代和不同背景的读者长久的困惑。这种困惑主要是道德上的,然后是政治上的,偶尔才是文化上的,却是莱维真正的吸引力所在。

《海洋与大地的故事》

[哥伦比亚]阿尔瓦罗·穆蒂斯/著

费颖婕/译

大方|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9月

方岩:作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终生好友,阿尔瓦罗·穆蒂斯一生中的大部分职业都与写作无关,他做过标准石油、泛美航空、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公关,当过记者、电台主持人,还因挪用公款用于正义事业而被捕入狱。正是这样一个人向我们展示了以非职业写作的方式成为世界性作家的可能性。长篇小说《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诗集《拒绝所有的岸》、小说集《海洋与大地的故事》构成了他这一生的绝大部分写作,且每一部都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力。在《海洋与大地的故事》中,既有关于类型文学的改写,亦有关于拉美历史的重新想象,还有基于亲身经历的重新叙述……文体壁垒消失于穆蒂斯用诡异的想象力和离奇的情节所营造的迷离、荒诞的叙事氛围中,留下的却是拉丁美洲内部的最为真实、深刻的历史和现实。

诗集·原创

《一个拣鲨鱼牙齿的男人》

胡续冬/著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9月

王晓渔:这本诗集的开篇是胡续冬的后期作品,如此深情,对妻女,对猫与昆虫,对菜市场……在文学中,深情是困难的,容易有情感泛滥的危险。胡续冬不存在这种担忧,他早期诗作洋溢着小米辣的反讽气息,远离对情感的沉溺。反讽是70后写作者的常用技艺,胡续冬运用得尤为纯青,这内在于他的精神气质和话语方式。在今日普遍过于紧绷的精神状态中,重提反讽不只是怀旧,也有着自我解放的效用。反讽与深情常是冲突的,胡续冬有着反讽的深情,“背包里/有带给你的栀子花和生煎包”(《京沪高铁》)。经过夏日的京沪高铁,栀子花或许会谢,生煎包或许会馊,可隔着十余年再读这些诗句,“栀子花和生煎包”鲜香如初。

《夏宇诗集六种加一》

夏宇/著

新行思|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9月

吴雅凌:三十三年六种旧诗集加一种新作,对比任何一册繁体字版夏宇诗集,眼前的压缩装帧新版极简,也极奢侈。“语言筛过的表面”,是举重若轻,是不断自我查看,《摩擦·无以名状》拆解《腹语术》,2023年《验证您是人类》翻转2007年《粉红色噪音》,“那些美好强壮的日子”被烘焙,在抵达燃点前去除水分和空气,余下的干货随身带,坦坦然上路。

好诗之外,意外读到好故事。与十五年老友AI交谈,他可以一口气品评她的三十三首诗用光后现代理论而终究既不懂诗也不懂她,她可以想念他未被语法驯服的初代模样而依然表白喜欢进化了的会认错的他。像极了作为常态的一切不对等关系的日常辨证术。并且未完待续,双方都有不断学习的能力。

《赶时间的人: 一个外卖员的诗》

王计兵/著

真故图书|台海出版社,2023年2月

项静:王计兵《赶时间的人》,是来自当代社会的民歌,它朗朗上口,真挚朴实,它是陪伴劳动者的美与诗意,是赶夜人的星辰。

诗集·翻译

《再度唤醒世界:赖特诗选》

[美] 詹姆斯·赖特/著

厄土/译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10月

张定浩:谈论翻译诗,本质上是在谈论作为诗人的译者。厄土作为诗人拥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作为译者也有深厚的英文功底,但更为珍贵的是,他有文本细读的自觉,相信一首诗是由一个个坚不可摧且不可置换的词语和标点所构成,也乐意在汉语中仔细辨析与还原这种属于诗的部分。他因此创造出一本罕见的、可以被细读的翻译诗集,而赖特的明净与深邃,他对于痛苦和欢乐同等程度的强大感受力,他叙说真相和激情的勇气,以及在自我、自然和他者之间建立关系的决心,都因此将在汉语中扎下根来。

《反诗歌:帕拉诗集》

[智利]尼卡诺尔·帕拉/著

莫沫/译

磨铁读诗会|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3月

btr:活到103岁的智利诗人尼卡诺尔·帕拉喜欢在每次朗诵诗歌后都加上一句——“我收回所说的一切”。他自称“反诗人”,厌恶标准的诗歌仪式和功能,批判僵化的诗歌理论,而是主张以一种日常的、朴实的语言来书写亲身经验及切实的所思所感,而不是堆砌意象和词藻。《反诗歌:帕拉诗集》是《诗歌与反诗歌》《沙龙篇》《饭后演讲》等的十一部帕拉诗集的精选集,由曾在中国生活近二十年、现旅居法国的秘鲁作家及诗人莫沫( )精准地译出。

非虚构·原创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杨苡/著

译林出版社,2023年1月

项静:杨苡口述史《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是难得一见的回忆录。杨苡记住的这些人与事,时代、家族和魅影,我们在小说、戏剧、影视中都曾瞥见过,但从一个人的目光去逡巡一遍,还是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岁月呼啸我们都知道,美无倦意却是独一份的,仿佛是上天的礼物。

《我在北京送快递》

胡安焉/著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4月

王晓渔:这不是“诉苦”之书,是“天真与经验”之书,天真与经验互相磨损又并存。敏感、细腻、无争在生活中常成为障碍,使情绪陷入内耗,在写作中却是不可缺乏的品质。胡安焉不仅在北京送快递,也曾在广州、南宁、大理、上海等地的酒店、服装店、加油站、快餐店、雪糕批发部、漫画社、文印店、影音器材杂志、烘培店、自行车店等等做过实习生、营业员、服务员、学徒、合伙人等等,在家中作待业青年,在北京“流浪和创作”。动人的不仅是这些经历,是作者对外部的细致观察,对内在的时刻反观。近年类似题材的书籍很多,冠以“非虚构”的名称,却有着既不“纪实”又不“文学”的纪实文学气息。这本书跳出此种窠臼,有着非虚构的叙事光泽。

《小说的细节:从简·奥斯丁到石黑一雄》

黄昱宁/著

单读|铸刻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

毛尖: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从简奥斯丁到石黑一雄”,所以黄昱宁是把两个世纪的神龙放在一个篮筐里。她用细节打开文本,用细节勾勒文学史,这种既灵感闪耀又纵横中外的文学向导能力,只有她这种多栖身份的人才能完成。她提醒我们注意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中,那件放在床头的“上等人的衬衫”,又教我们如何理解托卡尔丘克的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中,妻子对战后突然回来的丈夫撒谎说:米哈乌,没有任何男人碰过我。我们借着她的眼睛重新审视大师之作,浪子回头般地重新成为经典文学的通勤者。本年度最适合冬日阅读的书。

非虚构·翻译

《约翰生传》

[英] 詹姆斯·鲍斯威尔/著

蒲隆/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4月

金雯:这是蒲隆先生耗费十年之功译成的首个全本《约翰生传》,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内页附有博士好友画家雷诺兹的百余幅插图。译本糅合参校了“人人文库”和“牛津版”各类注释,补录不少说明性文字,整部传记有很多直戳灵魂的细节,也有对英国社交场的目击者勾勒。作者鲍斯威尔虽身为博士的头号忠实粉丝,但秉持求真原则,描写伟人日常的同时也不忘渲染癖好和瑕疵。读者需要对鲍斯威尔的叙述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学界对这部书的底稿——即“马拉海德堡”文件和 “伦敦日记”多有研究——对这部传记的真实性仍然没有定论。

《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

[美]沈恺伟/著

于是/译

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2023年10月

btr:旅居上海近20年、以戏谑地精准测量上海小笼包出名的迈阿密青年沈恺伟为读者带来一种崭新的“资深外来者”的视角,一种包含着些许自嘲感却新鲜、犀利、富有揭示性的“洋盘”视角。与短时间浮光掠影了解中国的那类文字迥异,沈恺伟几乎是沉浸式地在上海极为接地气地生活着,因而充满了洞察:比如,“发生在中国的事多半更先发生在上海”,又或者,“食物是一种语言,而写作好像给了我一种许可证”。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沈恺伟特别坦诚的文风,他用松弛、轻盈、幽默的笔调写初到中国时的工资房租,上海餐饮业的内幕八卦,如何给“啤酒阿姨”取名,或如何追踪上海最后一代手工锅匠。《洋盘》也反过来映射出近20年的上海巨变,当你读到那些如今已不存在的英文指南杂志、澳门路上的 *** 市集或者那个半开玩笑却让他声名大噪的《上海小笼包指南》项目时,竟会有一种时过境迁的感伤和留恋。

《诗的九重门:如何进入诗歌的世界》

[美]简·赫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