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途手游 > 【Gal杂谈】剧本之神or销量毒药?简单聊聊本人最喜欢的gal剧本家——田中罗密欧

【Gal杂谈】剧本之神or销量毒药?简单聊聊本人最喜欢的gal剧本家——田中罗密欧

发布于:2024-05-27 作者:admin 阅读:113

田中罗密欧(田中ロミオ)是一位日本的自由小说家、游戏剧本作家,出生于北陆地区的石川县,日本筑波大学文学部毕业。因为“不想成为工薪族”进而选择从事写作之路,主要创作美少女游戏的剧本。因其日文名而被中国玩家亲切的称为“口三才”,同时在创作初期曾用笔名“山田一”(后文偶尔用口三才对其进行指代)。虽然田中罗密欧在国内ACGN文化圈里知名度可能不如虚渊玄、麻枝准、冈田磨里、吉野大河内,奈须蘑菇等剧本家出名,但是在业界可谓是鼎鼎大名,(报菜名环节)在美少女游戏业内有《加奈妹妹》、《星空》、《夏梦夜话》、《I/O II 》、《梦见之药》、《最果てのイマ》(最后的现在),《》等不少佳作,更写出了日本 *** 批评空间常年90分的两大所谓“婆罗门神作”——《家族计画》和《CROSS+》,以及最近和企鹅社(key社)合作写的短小但精致的《星之终途》。与此同时,在轻小说界田中罗密欧同样有口碑不错的作品,《人类衰退之后》、《AURA ~魔龙院光牙最后的战斗~》和《灼热的小早川同学》。

加奈妹妹

最果てのイマ(未汉化)

人类衰退之后(求求你们去看人衰)

在入职D.O.社的初期,当时的口三才对美少女游戏可以说是毫无认知,社长自然不会对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人有什么过多期望,于是口三才就在公司里默默无闻地学习。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认为一直摸鱼下去对自己来说不是长久之计,便一个人修改起了应聘时自己提出的“星空”企划。不到一个月,已经把“星空”企划反复修改了几遍之后,田中罗密欧再次陷入了无事可做的境地。无奈只好擅自搞起新的企划,在应聘期间历经磨难的口三才已经摸准了社长的脾胃,再加入了当时正在流行的泣系和妹妹元素,《加奈妹妹》的雏形就出现了。

ps:听说韩剧《蓝色生死恋》就是翻拍的《加奈妹妹》?不看韩剧,不懂不敢多说。但是后来入围第71届戛纳电影节并获得金棕榈奖的《小偷家族》一定是“抄袭”的《家族计画》(bushi)。

虽然以山田一这个笔名写出了《加奈妹妹》、《家族计画》这样的经典作品,但是在那时候全都叫好不叫座,初期销量几乎暴死,连其本人在后来都自嘲到:“希望能写出一部一本万利的作品,来将自己的国产车换成进口车,以及为自己置办一间图书室”。因此就有了“灭社光环”“销量毒药”之类的外号。虽然这两部作品的商业失败并没有使公司陷入资金紧缺,但是口三才还是选择了退社,直到他退社后以自由作家的身份重新出道完成《CROSS+》的剧本,一举夺得了2003年之一美少女游戏的桂冠,田中罗密欧,乃至山田一这个被前社长“夺走”的名字才被广大玩家所熟识。

成名之后的口三才,在日本2ch等诸多BBS、网站的票选中,经常以高票当选玩家心目中最棒的脚本作家。他写出的剧本拥有极为独特的哲学理念,真实感十足的人物描写以及出色巧妙的情节布置。奈须蘑菇,虚渊玄等诸多知名剧本作家都曾公开表示是田中罗密欧的fans。对于口三才之所以能得到业内人士以及玩家之间的赞赏,笔者斗胆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1、什么题材都能写的多面手

2、犀利的文风和敏锐的洞察力

3、为人谦虚低调的态度

拿几个知名的剧本家举例,虚渊玄无论写什么题材主人公最后都会被命运所玩弄,濑户口哪怕是写青春校园题材出来的还是现实的自卑和无穷的内省,sca自永远能在哲学书里翻到掉书袋的话写进游戏,打越钢太郎和中泽工陶醉在自己的民科世界,王雀孙式相声,星空流星式浪漫,至于以泣系作品出名,曾经的“大魔王”麻枝准则是沉迷于打棒球(当然现在是百合拯救了麻枝准)。

蹲个新生代剧本家的九宫格(误)

(叠个甲)当然这么评价上述剧本家只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事实上笔者并不是排斥或者不认可上诉剧本家的写作文笔风格,人人各领 *** ,只是对田中罗密欧在对题材的不挑剔、对人物丰满的刻画、对其文笔运用的细腻表示惊叹。就我个人而言,田中罗密欧最擅长刻画的一类,就是某些与世界和周围保持距离而孤独生活的人。比如《CROSS+》中的黑须太一,《家族计划》中的泽村司、高屋敷青叶,《》Terra线的天王寺瑚太朗等。在田中罗密欧的游戏剧本或轻小说中,你经常可以见到他时而以尖锐犀利的文字来讽刺现实的乱象,又时而以温暖的笔触来触动人心里最柔弱的一方。如果说烂户口是把现实的黑暗 *** 裸地摆在读着面前,以辛辣的口吻告诉大家这个世界是没有未来的,那田中罗密欧则是一句“一路走好”告诉读者去享受黑暗的孤独并向着希望前进。田中罗密欧的行文风格同样阴冷生涩,经常用一些偏门的老梗和作品发布当时的“流行梗”(ps:还有些ero梗看不了一点),与作品内容相得益彰,具有较高的辨识度。

关于“为人低调“这块笔者就直接贴老Y整理好的的罚抄HF十周年纪念谈专栏了。当然如果你觉得只是社交辞令那一切就以你为准。

田中罗密欧回顾自己从业经历与作品的长篇访谈翻译(罚HF十周年纪念)

前戏说完了,下面笔者将以两部知名度较高的作品来介绍一下身为“叛逆者”的田中罗密欧所特有的哲学思考。

《家族计画》是田中罗密欧以山田一的名义在2001年推出的作品。该作品以所谓现实主义以及极高的时代意义在批评空间稳坐90点台“神作”的地位,涵盖内容之多,涉及社会乱象的投影,都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元素,出现至今依旧有无数的簇拥和赞美。虽然《家族计画》的故事说着很简单,没有任何“超展开”的戏剧元素,记录每天平淡到乏味的日常,冗长的共通线,平常的世界观,普通的背景结构甚至老游戏特有的人体立绘崩坏等等,让如今被精美画风养挑剔的玩家很难坚持游玩整个游戏,但在此笔者还是想简单分享一下这个沉默于现代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处于经济发展的巅峰时刻,无论是从经济还是到社会均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小小的家庭亦是如此。牛津大学日本研究学院教授,Roger 曾经这样形容当时的日本家庭的现状:“最稳定的,低离婚率,对老年人友善,私生子少,有着世界上受过更好教育以及心智成熟的父母”。然而随着经济危机带来的崩溃,这一切都如同“泡沫”一般被无情戳破,整个日本社会自上而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0年之后,日本的虐童、家庭暴力事件逐渐增多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家庭咨询服务,防止虐待儿童协会,家庭暴力观察委员会等许多保护弱势群体的机构就此建立。之后日本便成为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约国,并于2000年首次公布并实施《虐待儿童防止法》,于2001年公布并实施DV法(即反家庭暴力法)。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整个社会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家族公司的破产,低结婚与生育率,养老模式和工作模式的转换如同不可阻挡的野兽一般摧毁着整个日本社会。

《家族计画》描述的是天涯孤独又失去双亲的男主、来自中国的偷渡妹子、被公司裁员的中年人、离家出走的女孩以及自杀未遂的女性等被社会冷落、被秩序抛弃的弱者们创建起一个“虚拟家族”,他们试图依靠“家族”的力量以此来保护自己,逃脱各自所背负的残酷命运的故事。

在《家族计画》这部作品中,“家族”的概念是丢弃了血缘关系,几个毫无相关的人聚居在一起,甚至设定好了各自在“家族”中的角色身份,一场一群人的陌生人过家家游戏。田中罗密欧通过“居住共同”和“进餐共同”来使各个成员形成“我们是家人”的概念,进而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若彼此是陌生人,那么当对方出现变故的时候自己是否有介入的资格,但是“家族”就完全不一样了,人人属于同一个家族,成为所谓的“命运共同体”,融为一体,自我延长。

那么,田中罗密欧是否认可了这种因“虚拟家族”而缩短的距离感?答案,否。当我们在通关完整个游戏后,我们会发现在这个“虚拟家族”里最有爱、最有情的只有年幼的茉莉,其他的家族成员直到剧情结束都没完全打开自己的“心之壁”,没有完全放开自己的心灵去接受家族的其他同伴,所有人在成长后懂得了面对现实,试着学会去理解和妥协。所谓“家族”宛如一个美丽的乌托邦,当它遭受现实的冲击时像夏季的烟花一般转瞬即逝。哪怕“家族计画”拉进了各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但也不过只是用胶水粘贴的碎玻璃片,一旦出现了外力就会分崩离析。而毁灭掉“家族计画”的根本原因,是田中罗密欧最反感以及讨厌的“社会秩序”。

那如果在一个外力完全消失的假想实验中,“家族计画”会不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呢?由此,让“田中罗密欧”名声大噪的经典之作诞生了。

『世界是美丽的,每次从这里眺望街区,都会产生这种的错觉,但是没办法,美丽的事物终归是美丽的,澄澈透丽的夏日天空,透露一言难以形容的优美。假如有这样一个世界,不管犯下什么罪,都不会受到惩罚,或者说无法被惩罚,但这个世界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只有一个人的世界中,会存在“犯罪”的概念吗,不会。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接触,大部分罪恶也就失去了其意义,称得上是理想的社会,成为个体,舍弃集体。需要什么能力才能实现这种理想社会?什么样的精神结构才能适应这样的社会?人类有各式各样的欲望,有想喝水的欲望,也有完全不同的其他欲望。何为欲望?成功欲。求知欲。创作欲。征服欲。这些欲望皆以他人为对象,亦或者源自他人的定义。所谓欲望,或许只是想获得他人认可的另一种形式。想比别人更富裕。想比别人更博学。想比别人更出人头地。前提是有别人存在。欲望的源头。是被众人定义的价值观,譬如货币,便是典型的有价值之物。即使当前没有使用之处,人还是渴求着货币。人类与欲望共存共生。世界早已染上了他人的意识和价值观,而人格便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型。』

《CROSS+》是田中罗密欧以自由剧本家的身份执笔的之一作,与合作并于2003年推出的学院青春ADV游戏,可惜因为在此之前的作品评价不高,导致本作的初期销量依然不理想。

在本作中,虽然是以田中罗密欧讨厌的学院为舞台,但哪里却没有给他带来不快的学生和老师的存在,有的只有包括主角黑须太一在内的八个人。他们在社团活动中,一同去宿舍,而在返回的路上被抛到了其他人类已灭亡的平行世界。本作的一个核心设定叫做“适应系数”,适应系数越高,越表明这个人越不适应社会、精神状态越发异常。自然而然,田中罗密欧笔下的主角一行人都是有着极高适应系数的一群人。因此,本作与《家族计画》的本质在某种方面上是相同的——讲述社会逃逸的一群人所组成的小团体故事。但是本作与《家族计画》更大的不同是,《CROSS+》中的所有人都有着巨大的人格缺陷,也因此才能彰显本作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困难的”。令人悲伤乃至落泪的故事在一部分玩家之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就连奈须蘑菇也在“竹帚日记”中称赞本作为“绝对不可能超过的作品”,是同类型的“泣系游戏”中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批评空间永远的“90点台守门员”。 《CROSS+》的故事所描写的是一个人的孤独,也是一群人的孤独,但这所谓的“孤独”是停留在表面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渲染,而且同时也是极其吃读者的电波,倘若是对这个作品深有共感的读者会不自觉地开始回味,并且渴求发掘作品的文艺性质以及口三才所想表达的思想内核。毫不例外,这部作品如同口三才的其他作品一样,无时不刻都在强调他人,强调着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故事最后在一人世界身处孤身一人的太一从物理层面上来说是孤独的,但从精神上则是不断靠着与友人的回忆所支撑。太一的自身救赎也是因为朋友一次次的离开而逐渐完善,而孤独只是个幌子,真正让读者能时时想起这部作品的,是在群青色天空下那一抹甜美的友情与回忆。广播究竟能不能传递给伙伴们呢?太一没有任何得知结果的办法,但是他获得了伙伴的认可与理解,从这点来说属于太一的交流已经成功了。《CROSS+》并非是促使人走向绝望与孤独的作品,相反,它是一个促使人调节自我以及真正认识到人情美好的作品,是田中罗密欧想向玩家传达出作为个体孤独的决意——在赞颂人与人理解联系重要性的同时,也拒绝着交流,这是他作为“社会不适者”的回答。

到此为止,笔者在开头提出田中罗密欧是一位“叛逆者”的理由全部表明。口三才从一开始就是以“人与人是无法相互理解”为前提,认为“交流”只不过是为了相互理解而去捏造出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口三才的作品中不存在奇迹,一切都是为了向玩家表现游戏主题而铺垫的内容。比如在麻枝准所写,尤其是后期作品里,引发或者承担故事奇迹发展的角色往往不是主人公本人,而是一些超现实存在,《AIR》里的诅咒是给人带来不幸的存在,而《》里的光玉,《 》里的虚拟世界却转变成为了给人类幸福的东西。这意味着麻枝准放弃了通过试图构筑一个超现实世界来获得幸福的想法,转而把人类还原于人类本身,人以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来获得他想要东西。而田中罗密欧则完全相反,人是为了超越人类界限而进化的超越性手段。从早期口三才还执着于人与人的身份,但到《最果てのイマ》和《人类衰退之后》口三才却把写作的目光放在了超越人类的存在方式之上。由此,虚渊玄对田中罗密欧的评论流传至今:

『田中罗密欧心中的黑暗,有着我远远不能企及的深邃与污浊。

虽然如此断言,但我无法详细说明或者指出根据所在。只不过我所身具的“黑暗探测器”提醒我,从田中罗密欧那里检测到了更高质量并具有压倒性的的存在。而且,这“黑暗探测器”作为我的饭碗,能够比五感更可靠地清晰感受到这一信息——这家伙好黑!一片污黑!

可是罗密欧的可怕之处在于,尽管拥有如此惊人的压倒性景观,却不将其直接作为游览胜地展示于人前,而是以戴森球将其封闭于内,从外部看来完全不被发现,于此同时将其全部能源完美有效地加以利用。——只从外观来看,根本发现不了任何漆黑之处。尤其「人类衰退之后」系列更是如此。可爱而又宁静,读后感也暖洋舒爽。然而……让重力波检测仪的指针抖动不止的不安反应是怎么回事?角色姓名不明,抑或妖精们的真面目还未真相大白,为何能让人感到如此毛骨悚然呢?

内心的黑暗绝不值得羞愧,倒不如说,与黑暗对抗的那种健全表现才是人的美德。正因如此,只有心怀巨大黑暗之人才有资格成为更美丽的人类。特别对于作家,心中的黑暗就是创作能量的源泉,因此完全可以断言:黑暗正是优点。即便作家因为这点在作为一个人方面变得“那个”了,最后辛苦的人也只有责任编辑而已。对大多数的读者,甚至对人类社会全体来说,可以如此断言——「作家的黑暗属性越强大越好」!

当然,“罗密欧因人格问题而让编辑整日以泪洗面”这种事实际上完全没有发生。但作家罗密欧,清洁巧妙地利用其储备在心中的黑暗资源的本事真是相当卓越。一般水平之人会更加恶心露骨地将有毒污染直接排放到河流,然而他却绝对不会暴露自己的内燃机械系统,只是堂皇地让自己的作品闪耀出惊人光芒。其深不可测、无底洞般的手段,时常会让同业者们为之感到畏惧与羡慕。』

从宏观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任何一位剧本家在写剧本的过程中都可能将自己的思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观念封存在故事里,而玩家究竟能从中读到什么,体会到什么则完全取决于玩家本身的经验材料和先验法则。毕竟大多数人倾向于从直觉和感官上来对一部作品做出评价,而不是去了解作者的生平,虽然这种东西对普通玩家的阅读和鉴赏并没太多影响。具体上来说,人们更喜欢把研讨对象停留在“还原作者本意”的阶段,而不是把读者和作者放在同一层面分析文本。但各类杂谈文章和视频的出现将作品解构分析探讨的行为在笔者看了是有必要的,从简而言即是我们对作品的尊重和热爱。最后感谢各位读者姥爷百忙之中有空阅读本人拙劣的文笔,本文就此落幕。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文章